(1) 生活文化:

新竹縣族群以客家人佔多數(約70%),竹北、新豐沿海的泉州裔閩南人次之,原住民族泰雅族、賽夏族主要居住地尖石鄉及五峰鄉,加上新住民以及已漢化的道卡斯平埔族人,共同居住在這塊土地上,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,一直都呈現著多元文化互相影響融合的現象,展現出兼融並蓄、博大多元的風采。
語言上以客語、國語為主(客語以海陸腔為主);飲食以客家料理為主,客家庄菜鹹湯多為一大特色,湯多易飽,鹹則耐吃,表現了客家人克儉本性,並以製作醬菜、醃菜居多。隨著時代變遷,客家食品仍發揮其傳統及特色,發展出許多特色飲食,如粄條、煙腸、糍粑、發粄、粄圓、菜頭粄、艾草粄、菜包、水粄、粄粽、米篩目、鹼粽、炒米粉配酸菜鴨肉湯、仙草雞湯等均是。
(2) 文化活動:
天穿日
一年之初,是以「天穿日」開頭,其源於古代女媧補天傳說,為客家人感念女媧補天相助的特殊節慶,相傳每逢農曆元月20日,客家人便會放下工作,一方面趁農閒時休息,也讓大地休養生息;本縣竹東鎮則每年都會在「天穿日」舉行客家山歌比賽,今年已是第53屆,並以「客家山歌藝術節」新文化節慶之姿入選106年度客家委員會「客庄十二大節慶」。
桐花季

五月,桐花彷若初夏之雪,油桐樹大多集中在客家族群聚集的桃竹苗山區,早年客家庄子弟穿梭在油桐樹間撿拾油桐子、榨取桐油,用來塗抹保護木器、製造油布、油紙等防水材料,調製油泥鑲嵌縫隙;中醫用來調和膏藥等外用藥,換得些許金錢維持一家生計。
過去,油桐樹是臺灣重要的經濟作物,當時臺灣的物質環境比較貧乏,油桐木所衍生的經濟價值,也成為許多客家人輔助家計的重要來源,養活了許多客家鄉親,這片山林代表著客家人二、三百年「開山打林」的開墾歷程,客家族群對油桐、對山林、對自然有深厚的情感、崇敬與感謝。
油桐樹曾是客家庄園的重要經濟產物,隨著時代變遷,逐漸成為客家文化表徵。「客家桐花祭」蘊涵了客家文化肅穆、虔誠祈福的意涵,除傳播客家特有文化,也藉此帶動城市的觀光文化發展,成為另類城市行銷的宣傳管道,為新竹縣文化魅力之所在。
義民祭

義民祭起源於兩百多年前,清朝乾隆年間,臺灣發生「林爽文事件」,起因是臺灣知府取締天地會,林爽文便揭竿率軍抵抗,全臺於是陸續發生大小規模的戰事。
當時客家人為了保護家園,於是聯合閩南人及平埔族原住民,共同組成義民軍,與清廷政府一起對抗各地的叛軍。當時約有兩百多人傷亡,再加上後來同治年間「戴潮春事件」所犧牲的義民約百餘人,分別合葬於此,地方籌建「義民廟」供後人憑弔祭拜,「義民爺」遂成為客家人的獨特信仰。
迄今,「義民塚」依舊立在新埔義民廟的後方,廟裡的牌位刻寫著「褒忠義士眾姓諸公之神位」,供信徒追思;廟裡的「褒忠」匾額二字,出自清乾隆皇帝親筆所題,因此,「新埔義民廟」又稱為「褒忠亭義民廟」。
當年義民在戰事中綁在手臂上的黑布圈,目的是作為識別身分之用,「黑色」成為義民信仰中的一環,客家人在家中所供奉的「義民旗」即為黑色旗幟,信徒們每年都會攜著「褒忠義民香旗」〈又稱黑令旗〉回到義民廟過火,再引神回到家中供奉,是形式相當特殊的祭儀。
每年農曆七月的義民祭,主要緬懷先民之忠義,而義民祭是新竹、桃園十五大庄輪值區的盛大活動,亦是客家人心中期待整年的活動,它代表客家人淳樸、敦厚、熱情、好客的民族性格,更傳承客家人心中的忠義思想及精神;而義民爺則是客家人信仰的中心,客家人以實踐其忠義精神,永續長存的信念,使它成為客家文化最精髓的支柱;「『義魄千秋』2017全國義民祭在新竹縣」則入選106年度客家委員會「客庄十二大節慶」。 |